860f59a792d677cc0b0fcd0980119d18.jpg  

台灣人每年所消耗的藥量幾乎居世界之冠,不管是中藥、西藥,新聞一炒作,馬上就蔚為風潮。長此以往,自然洗腎率也是世界首位,不少人家裡堆滿瓶瓶罐罐的成藥、保健食品,大病小病一定到大型醫院看病,然後拎一大包藥回家。

也因為台灣人愛吃藥的習慣,許多不肖保健食品及中藥業者利用參雜西藥來加強效果,或是民眾在沒有醫矚及需求的情況下混合各式藥品及保健食品服用,長時間下來,不但病沒治好,還造成肝腎負擔,賠上健康甚至性命。五顏六色的各種藥物,讀者們真的知道吃進去的藥是如何在身體內產生各種好與壞的作用嗎 ?

以下,小編節錄了由日本知名藥學博士生田哲所著的《圖解藥理學入門》一書中,對藥物作用及種類的介紹,了解簡單的藥理學,各位朋友也不妨趁這個機會檢視一下自己的日常用藥,以及平常的是否也有錯誤的用藥習慣。


藥理學的淵源

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迄今一直在跟各種疾病奮戰。雖然人體天生就具備抵抗疾病的自然療癒力,但是恢復健康總需要一些時間,這時候,就要靠藥物幫助我們治療疾病。藥物,就是用來治療疾病的物品。

藥物的歷史幾乎跟人類歷史一樣悠久,在幼發拉底河流域建立起世界最早文明的蘇美人,就已經懂得使用肉桂皮、柳枝、無花果、椰棗等植物來治病。

同一時期,中國也完成了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記載有麻黃、人參、甘草、靈芝等365種藥草,古埃及則是把牛的肝臟導成汁液,當作夜盲症的藥物處方。西元前1500年,埃及人完成的埃白絲紙草文集,則記載有鴉片的藥效。

麻黃含有一種叫做麻黃素的物質,可以有效止咳,而肝臟含有許多維生素A,對夜盲症也確實有幫助,只是當時人類並沒有去探討真正有效的成分為何。

到了1806年,德國青年賽特納 (Friedrich Wilhelm Adam Seruumer) 從用來止痛的鴉片之中,分離中醫種呈現透明結晶的有效成分,取名為「嗎啡」(Morphine)。嗎啡的效用比鴉片強十倍,也使得醫師與病患們開始了解藥物到底是什麼。

1832年,亞歷山大 伍德 (Alexander Wood) 發明了靜脈注射,讓實驗醫學往前邁進一大步。後來出現了方法論,嘗試以科學方式分析藥物為何有效。被尊稱為「現代藥理學之父」的德國人奧斯瓦 許密德堡 (Oswald Schmiedeberg),將這門學問命名為「藥理學」。為了以藥物順利治療疾病,除了要充分獲得改善症狀的效果(主作用)之外,還必須儘量避免服用藥物的病患發生不舒服,甚至是有害的現象(副作用)。所以我們補僅要了解疾病的知識,更要了解藥物本身的性質,以及藥物對人體的影響。

藥物跟毒物的差別

一般常識中,當人體攝取某種物質之後有正面影響,就把該物質稱作「藥」,若造成負面影響則稱為「毒」。如果根據這個認識,藥物與毒物的作用應該明顯相反,也就是說,藥物是好人,毒物是壞蛋,兩種物質天南地北。

但實際上,毒物與藥物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面,兩者密不可分。

例如,肉毒桿菌是一種劇毒,但同時也是醫學美容藥品「Botox」,用來除皺美容,或是治療眼皮痙攣。在臉上皺紋部位注射微量的肉毒桿菌素,阻斷神經細胞之間的訊號傳遞,痙攣就會停止。原本張不開的眼睛自然就能張開了。

只要用得好,毒也能當成藥,但反之亦然,如果要用得不好,不能配合體質也會變成毒。

例如,頭痛的人如果常常吃阿斯匹靈、布洛芬(Ibuprofen) 之類的止痛藥,就容易引起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由於壓力而失眠的人,可能在吃了安眠藥之後引發記憶障礙,若再配上酒精,記憶障礙會更嚴重。


藥如何發揮功效

藥物作用可以分為化學作用、物理作用以及生物學作用。

化學作用

例如,碳酸氫鈉、碳酸鎂等鹼性胃藥,這些藥物是用鹼來中和強酸性的胃酸達到療效。

物理作用

例如,服用藥物碳來吸附體內毒素。還有硫酸鎂、硫酸納等鹽類瀉藥,鹽類瀉藥能改變滲透壓,妨礙腸道吸收水分,使糞便膨脹鬆軟,並刺激腸道蠕動,改善便秘。

生物學作用

大部分的藥物都是屬於生物學作用的種類。生物學作用又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藥物與細胞表面一種叫做受體的蛋白質捕捉器結合,然後引發藥效。第二種是藥物進入細胞內之後,發揮阻止酵素功能,抑制細胞特定化學反應。無論是哪一種,都必須先進入血液中才能遍佈全身。


藥物的劑型

藥物的型式稱為劑型。為了提升治療效果,使用更方便,或是讓病人更容易服用,才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劑型。做成劑型之後的藥稱為「藥劑」,或是藥品,而「藥物」指的是藥品及醫療器材。藥物主要分為必須得到醫師處方才能購買的「醫療用藥」(處方藥),和不需要處方就能從藥局購買的「一般用藥」(成藥)。處方藥的藥效比成藥強而且安全區間小。

而藥品依劑型又可分為 : 內用藥、外用藥以及注射藥三種。

內用藥

如藥錠、膠囊、藥粉等。內用藥經口攝取,主要由小腸吸收,再透過血液擴散至全身。無法被小腸吸收的藥物就不能成內用藥。

藥錠是所有劑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其中包括把藥物混合澱粉或乳糖來增加份量,然後以機器壓製成一定型狀的裸錠,或是在裸錠表面包覆砂糖薄膜,做成較易入口的膜衣錠。

膠囊就是將液體、粉末、顆粒狀的藥物,裝入明膠所製作的膠囊中,刺激性強或是味道不好的藥物就比較容易吞下。

腸溶錠則是在藥錠表面覆蓋纖維素薄膜,如此一來就不會被胃酸溶解,只會被腸道溶解吸收。至於口頰錠則是把藥錠置於口腔靠臉頰處,從口腔黏膜吸收。舌下錠是在舌頭下方溶化的藥錠,也一樣由口腔粘膜吸收。口含錠則是含在口中慢慢溶化,用來治療喉嚨發炎等等。

外用藥

外用藥就適用於黏貼或塗抹在皮膚或黏膜上的藥物,分成表皮用藥、吸入劑、眼藥水、鼻藥水、耳藥水、口腔用藥、栓劑等,但有些表皮用藥和貼劑 (藥膏)則可用於全身。

表皮用藥中最普遍的就是直接塗抹在皮膚上,發揮局部藥效的塗抹劑,例如抗生素、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Ss)就常以這種劑型使用。塗抹劑的種類有軟膏、乳液、乳霜等等。

軟膏是將藥品參雜在凡士林等油性基底中,做成具有適當黏性與密度的半固體藥劑。乳液是將藥品均勻分散在水溶性液體中而製成;乳霜是將油性基底、水、界面活性劑調配後再加入藥劑。

眼藥水用於眼睛局部的眼科用藥劑,耳藥水是耳朵專用藥劑,用來治療中耳炎和外耳炎。鼻藥水用來治療鼻竇炎、過敏性鼻炎,通成會做成鼻腔內噴劑。

口腔用藥則用來進行口腔清潔、殺菌、預防或治療口腔發炎、舌頭發炎、口臭等等,通常做成藥錠或藥片。

吸入劑主要用在支氣管擴張劑或氣喘藥劑上,通常做成懸浮微粒噴霧。

栓劑則是用在肛門或陰道的劑型。把藥劑參在可可脂或聚乙烯乙二醇等基底劑中而成,屆由體溫溶出藥劑發揮療效。

注射藥

注射藥就是將液體或是粉末溶解的溶液,直接注射到皮下、肌肉、靜脈等處,或在體內產生作用。由於注射是很不方便的用藥方式,所以成份僅限於會被腸胃消化分解,或是無法被小腸吸收的藥物。

注射藥不同於內服藥或外用藥,能夠直接穿透皮膚或黏膜的混入異物或病原體。

注射的種類分為將藥劑注入皮下組織的皮下注射,注射到肌肉中的肌肉注射,以及直接注射到靜脈中的靜脈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一次僅限數毫升,但靜脈注射則可注射較多劑量,效果也較快。

(待續....)

arrow
arrow

    小飛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