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2174711962132.jpg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不含自費部份,台灣民眾一年就要吃掉100億的抗生素。而每年的新聞也一定都會提到台灣抗生素抗藥性全球第一,抗生素濫用的情況如果無法控制得宜,隨著抗藥性的增高,台灣很快就會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了。

目前健保局對於抗生素藥費的給付有相當嚴格的審核,以限制抗生素的不當使用,但此舉仍然無法有效控制抗生素濫用的情形,其實,這背後推波助瀾的原因源於台灣民眾「排隊看病」的文化。現代人生活忙碌,一旦生了病總希望趕快好起來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沒耐性等待痊癒,只求能趕快好,也因此,醫生的醫術保證就來自於「藥到病除」的號召力,有了這樣的壓力,加上健保給付,醫生當然開藥不手軟,即使不給付,也有自費藥可開,一切以速效為優先的情況下,就造成了抗生素濫用的情形了。 

抗生素是什麼 ?

抗生素是一群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化學物質,最早是由自然界中的其他微生物,如黴菌,所製造分泌出來的,以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 ─  盤尼西林為例,就是由青黴菌所製造分泌的,也稱為青黴素。之後科學家將這些原始的化學結構加以修飾改造,以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方式製造了高達上百種不同結構的抗生素,用來治療人類細菌感染。

發炎不見得是細菌感染

生病的時候,常可聽到醫師說,你感染了XX炎,因為發炎的關係,開些抗生素按時服用就會痊癒,而不少病患就根據過去吃藥的經驗在生病時自行購買抗生素服用。但造成人體感染的原因並不只有細菌,各式各樣的濾過性病毒 、黴菌、寄生蟲等,都會造成感染,所以,即使我們身體感染疾病,也不見得非得用抗生素治療。因為抗生素只對細菌有效。此外,某些發炎症狀也並非感染所引起,例如關節炎,可能是因為免疫系統功能不正常,攻擊關節組織所造成的,或是因為尿酸沈積過多而造成發炎,在治療上也不須用到抗生素。

抗生素=消炎藥 ?

喉嚨痛的時候到藥房買些消炎藥來吃,消炎藥就是抗生素嗎 ? 其實不然。所謂消炎藥泛指的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ASIDs)」,專門針對患部的紅、腫、熱、痛,最常見的就是阿斯匹靈。而抗生素是專用來殺死或抑制細菌,既不能消腫也不能止痛,更無法退燒,自然無法治療因濾過性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症狀,(小編在此篇文章中也提過抗生素對於治療感冒的迷思),看到這,一定有很多讀者會問,既然是這樣,那為什麼醫生還會堅持開抗生素呢 ?

併發細菌感染

許多感冒會併發中耳炎、鼻竇炎等細菌感染,症狀為黃鼻涕以及膿痰,這時醫師會適時的使用抗生素來治療。

預防性投藥

為了預防細菌感染,在還沒感染時就先使用抗生素來預防後續的感染,基本上,預防性投藥多使用在手術感染的防治上,病毒引起的感冒使用抗生素來做預防性投藥,就太過小題大做了。

 一、二、三線抗生素

抗生素依健保藥品給付規定及醫師臨床經驗,使用上簡單區分為三線。

第一線抗生素

是指安全性高,使用時間較久的用藥,例如青黴素與紅黴素,治療上在第一線抗生素就有效時,儘量使用它們,而不要用後線的抗生素,讓後線抗生素保留用來治療對第一線抗生素已有抗藥性的細菌。

第二線抗生素

是第一線抗生素治療無效後再使用的用藥。例如日前塑化劑風暴中的安滅菌,屬於管制用藥,必須有一定的流程才能開出處方,最好是由感染科醫師會診之後再行使用,在一般診所中多屬於自費用藥。

第三線抗生素

是最後一線的抗生素,使用上的限制相當嚴格,如萬古黴素以及用來對付超級抗藥性細菌的老虎黴素。

事實上,只要符合健保處方規範,在有治療需要的條件下,是可以給付的。一旦濫用會造成抗藥性產生,日後若再因疾病或創傷引起感染,將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

抗藥性問題的嚴重性

國內抗生素濫用情形在世界上首區一指,成為另類的「台灣之光」。根據門診患診尿液菌珠採樣,發現患者對於多種用來治療大腸桿菌的抗生素都有抗藥性,其中,青黴素的抗藥性高達七成一。至於第二線抗生素撲菌特(Baktar)也達五成四,也就是說,國內門診病患即使用了第二線抗生素,病情也無法獲得控制。

至於第三線抗生素速博新(Ciprofloxacin),也有高達16%的門診病患產生抗藥性,而美國則只有6.8%,顯示醫病雙方抗生素濫用情形的嚴重性。

造成這樣的惡性循環,除了在醫院、診所裏的醫師可能為了避免麻煩,順從病人或家屬的要求使用抗生素外,還有,近年來醫師甚至為了避免延誤使用抗生素導致病人引發感染所衍生的醫療糾紛,因此寧可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投藥的情形。此外,早年坊間藥局藥房裹,也販售抗生素給病人服用,病患因用藥常識不足,經常在未取得醫師處方下並自行至藥房購買服用,種種原因造成抗生素不當地過度使用。

抗藥性也與食物有關

台灣的抗藥性細菌除了因為 「人用抗生素」過度使用所造成的以外,另有一重要來源就是畜牧養殖業,台灣的養豬、養雞、水產養殖業相當發達,在飼養這些大量的家禽家畜時,為了避免瘟疫傳染造成牲畜死亡的大量損失,飼料中也會加入某些抗生素以促進生長或預防發生疾病 。因此,對於在動物身上本來就存在的細菌(特別是腸胃道的細菌)就會產生篩選作用,衍生出對抗生素具抗藥性的細菌,這些抗藥性細菌若存在我們吃蛋、肉中時,會經口進入我們的腸胃道造成我們感染,例如沙門氏桿菌感染,大多即經由此種途徑傳播到我們身上,可能引起我們發生腸胃炎、菌血症,甚至全身感染,而台灣地區的沙門氏桿菌通常只對一、二種抗生素有效,經常造成醫師治療時的困擾。此外,養殖場動物的排泄物若無適當的消毒處理,隨著排水溝流人河川,也會造成環境的污染,在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而細菌身上的抗藥性基因還會互相傳遞,傳遞給人身上的細菌,更加助長人體細菌的抗藥性。

使用抗生素「療程」很重要

若將抗生素比喻為正規軍,那麼細菌就是反抗軍,若無法一股作氣將反抗軍全數殲滅,還先行撤退給它們喘息的空間,那麼這場仗是絕對打不贏的。換句話說,當抗生素開始發揮作用時,雖然會消滅大部分的細菌,但體內仍有少數細菌正在苟延殘喘,伺機反撲,演化為更強大的細菌,這就是抗菌性的由來,所以,只要使用到抗生素,都會有所謂的「療程」,一般門診使用療程為3-14天,肺結核約為6-12個月,端視疾病狀況,但絕對不會因為吃ㄧ、兩包藥就會痊癒。就診時,若處方中有抗生素,請切記一定要全部用完,若用完後病況仍無法改善,就有可能是抗藥性的緣故,一定要回診請醫師重新評估。

如何正確地接受抗生素治療?

台灣地區因過去缺少適當的抗生素使用管制,造成超高比例抗藥性細菌。要控制、解決這一問題,醫師及畜牧養殖業者都要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一般民眾在用藥常識上也需要再提升,不隨便購買抗生素服用,也不隨意要求醫師開抗生素來治療非細菌性感染的發炎或作預防性投藥。民眾在用藥知識上則有幾項重點 :  

抗生素不是消炎藥,不是所有的發炎都要用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不是退燒藥,不是所有的發燒都要用抗生素治療。

一般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是常見的病毒性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除了手術前後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外,大多數使用抗生素的預防性投藥是不必要也無效的。

醫師一旦開立抗生素處方,病人切記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並全程服用完畢,不可自行停用、減量或不規則服藥。

抗生素為醫師處方藥,千萬不要自行或經由藥局藥劑師的推薦而購買抗生素。 

部分病人服用抗生素會出現過敏或其他嚴重副作用,如非必要,應避免使用。

一旦發生細菌性感染,也不應排斥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性感染所必要的。


最後,小編還是要呼籲大家,藥與毒只有一線之隔,用藥時一定要謹慎,抗生素濫用產生的抗藥性的問題,也許眼前看來好像無關痛癢,但若繼續濫用下去,一旦哪天發生創傷或感染,屆時無藥可用,群醫束手無策,引發全身性感染,小命不保,那代誌就真的很大條了。

 

arrow
arrow

    小飛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