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12312052164_2.jpg  

 

很多人都知道,壓力會造成人體產生許多的疾病,小編在這篇文章中曾介紹過壓力與肥胖的關係,但壓力不只與肥胖有關。我們經常在各項體育活動,尤其是馬拉松或鐵人三項這類比賽中,對選手的表現感到嘖嘖稱奇,身體在長時間的運動後會感到肢體及肌肉的酸痛、疲憊,但熱愛運動的人卻樂此不疲,這是為什麼呢 ? 有句諺語這樣說 :「打斷手骨反而勇」,斷了手骨是多痛的事,為何手骨都斷了卻會更加神勇呢 ? 其實這一切都與壓力有關,至於壓力是如何對身體的痛覺做出影響呢 ?

「貴人多忘事」,出了家門忘了帶鑰匙,買東西忘了帶錢包,生活中因為一忙就忘的小事不勝枚舉,但我們卻很少忘記自己與家人的生日、忘記人生中重大的回憶。但也有某些人,在經歷過重大生理及精神創傷後,忘了曾經發生的某些事情,這又是為什麼呢 ? 因為老師會處罰,所以回家不會忘了寫作業,女友會生氣,所以情人節不會忘了買禮物,但一忙也許就忘了吃飯,而我們的大腦又是根據何種規則來分類記憶? 接下來,小編同樣引述劉炯朗博士在《一次看懂自然科學》這本書中對於壓力與疼痛及記憶的關係,來為各位讀者做個介紹。

要談壓力對身體疼痛感覺的影響,首先得了解,我們在生理上身體如何感覺疼痛。人體中有許多神經末梢,當這些神經末梢感受到可能傷害我們的機械性刺激(例如割傷)、溫度的刺激(例如被開水燙到),或者化學物刺激(例如分泌過多胃酸)時,神經末梢會送出一個訊號到脊髓,再由脊髓傳送到大腦。脊髓是神經系統的一部份,扮演中繼站的功能,把訊號處理然後傳到大腦。並接受大腦傳來的指令,也執行某些指令 : 脊髓也會對神經末梢受到的的刺激直接做出反應,這就是所謂「脊髓反射作用」,當手指碰到火的時候,我們會馬上把手縮回來,這就是沒有經過大腦的脊髓反射作用。末梢神經受到疼痛刺激時,會經由兩種不同的神經纖維把訊號送到脊髓。一種神經纖維負責傳送突然、尖銳的疼痛,另一種負責傳送持續、輕度的疼痛。正因為神經纖維作了這樣的分類,在脊髓裡負責把訊號送到大腦的神經細胞,對這兩種疼痛的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負責把訊號送到大腦的神經細胞,又叫做「發訊神經細胞」(控管神經細胞)控制。

一個從末梢神經傳來的突然、尖銳的疼痛訊號,會刺激發訊神經細胞,把訊號送進大腦,經過短暫的時間,這個疼痛訊號會刺激控管神經細胞,讓他禁止發訊神經細胞繼續把疼痛訊號送到大腦,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被刀割、給針戳時,疼痛一下子就過去。但是,一個從神經末梢傳來的持續、輕度的疼痛訊號會刺激發訊神經細胞把訊號送到大腦,卻不會刺激控管神經細胞,疼痛訊號就會不斷地送到大腦。

壓抑神經細胞來減痛

這個模型也解釋了,當我們的皮膚癢時用力去抓,肌肉疼痛時用力按摩,會覺得比較舒服,皮膚和肌肉疼痛是持續、輕度的疼痛訊號,這個訊號會不斷地被傳送到大腦,如果加上一個突然、尖銳的疼痛訊號--用力抓皮膚、用力按肌肉,這個疼痛訊號就會刺激控管神經細胞,不讓發訊神經細胞繼續把疼痛訊號傳送出去。所以,一停下來不抓,皮膚又癢起來,停止按摩動作,肌肉又會疼起來。在這個模型裡,發訊給大腦的神經細胞,也同時受到大腦控制 : 大腦也會倒過頭來,把訊號送到發訊神經細胞,以加強或壓抑發訊神經細胞的反應。

當大腦接受到發訊神經細胞送來的疼痛刺激訊號後,對這些訊號的解釋和反應絕非機械式的一板一眼。事實上,心理因素、情緒因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使得大腦會主觀地壓抑疼痛的感覺。

壓力跟大腦對疼痛的刺激究竟有沒有關係? 答案是當然有

壓力會減輕,乃至於消除身體對疼痛的反應,都是由於心理和生理的因素所致。戰場上的士兵忘記受傷的疼痛,運動場上的運動員忘記肌肉疲乏的疼痛,都是壓力減少疼痛的例子。

有趣的是,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找出「壓力減輕身體對疼痛反應」的線索。多年以來,大家都知道鴉片、嗎啡、海洛因這些藥物有減輕疼痛的功能,而且化學結構相似。到了1970年代,科學家把答案找出來了。這些藥物會和大腦裡一種叫做「鴉片接受器」(opioid recepter)的蛋白質結合起來,然後從大腦倒過頭來送一個訊號到脊髓,把疼痛刺激訊號送到大腦的發訊神經細胞,壓抑它的反應。

不過,鴉片、嗎啡、海洛英這些藥物都是人工製成,進入到我們的身體裡的化學品,人體本身會不會產生相似的物質呢 ? 答案是會的,而且壓力會刺激身體分泌這些和鴉片相似的化學物。因此在壓力之下,我們的確會忘記或減輕疼痛的刺激。

針灸為何能舒緩疼痛

這個發現又有另一個有趣的結果,多年來在東方醫學裡,我們都知道針灸有免除或減輕疼痛的功能,為什麼呢 ? 現在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針灸會刺激身體分泌這些和鴉片相似的化學物,但是為什麼針灸會有這個功能?目前我們仍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在許多情形下,壓力會提升我們對疼痛刺激的感覺。半夜牙齒痛,打電話給牙醫,只聽到答錄機的回應,牙齒疼的愈來愈厲害。雖然直覺來說,壓力提高了身體的警覺性,因此身體對疼痛的反應也特別敏銳,不過在沒有完整的生理證據之前,我們還是得回到前面所說的,大腦對疼痛反應是會受心理和情緒因素影響的。

最後,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 長期持續的壓力加上長期持續的疼痛,會對身體有什麼特殊影響嗎 ? 尤其如前所說,壓力會讓身體分泌和鴉片相似的化學物質,減輕疼痛的感覺。長期的壓力將導致身體長期分泌這些化學物,總不是好事吧。好消息是,也許因為身體無法長期地分泌這些化學物,所以醫學上的證據是「減低疼痛的效果終會消失」,我們不必為了鴉片和嗎啡的隱而擔心。

記不住、忘不了

接著,談談壓力對記憶力的影響。

首先簡單地了解「什麼是記憶?」記憶就是接收、處理、儲存和檢索訊息的能力。在身體裡,大腦是負責記憶的器官,其實大腦的不同部分負責不同的功能,最重要的兩個部份是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和海馬迴(hippocampus)。前者就像電腦裡的硬碟,資訊都儲存在這裡;後者如同電腦的鍵盤,負責處理資訊,也把資訊轉移到大腦裡。

記憶的三個層次

記憶可分為三個層次 : 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感官記憶就是保存透過感官接收到的資訊能力,例如,透過視覺接收的印象、透過聽覺接收的聲音。感官記憶最多只能維持兩、三秒鐘,資訊就會從感官記憶轉成短期記憶。短期記憶是被接收、儲存後可以馬上提取的資訊,能夠維持30秒左右。感官記憶和短期記憶有兩個不同的地方,其一是感官記憶的容量很大,短期記憶的容量則相當有限。一個很有名的實驗結果是,我們的短期記憶只能夠容納700個左右的項目,例如看到一連串的英文字母時,短期記憶只能夠記住幾個字母。其二,感官記憶對資料是不做任何處理的,短期記憶會對資訊做些處理,以增加短期記憶的容量。一個簡單的例子是,把資訊連接成小塊段,例如將有11個數字的手機號碼分成三段,會比較容易記得。

再來,短期記憶又會再轉成長期記憶,長期記憶的容量幾乎是無限大,可以維持到差不多一輩子。長期記憶是不斷在改變的,某些部份會被清晰保留,某些則被模糊地保留,某些部份終將完全消失。此外,長期記憶裡的資訊是有關聯的,這些關聯性的建立會隨時間改變。例如,從女兒慶生會的記憶,會讓你聯想起她某位老師唸過的大學...。有句順口溜,說的正是人上了年紀後長期記憶的變化 : 「要記的記不住,要忘的忘不了」。

記憶的能力也可以分成兩類 : 一個叫做「陳述性的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就是對數字、人物、事件記憶的能力,例如,復活節是哪一天,好朋友的生日,上週老闆修理你時講了哪些難聽的話。另一個叫做「程序性的記憶」(procedural memory),是對行動的記憶,例如,怎麼騎腳踏車,怎麼綁鞋帶、怎麼練鋼琴。這兩類記憶是可以轉移的,例如,剛學會騎腳踏車的時候,你會記得眼睛往前看,挺起胸膛,車子快要倒的時候要用力踏,這些是陳述性的記憶。學會騎車之後,一切都會變成程序性的記憶,很自然地從大腦裡跑出來,而且過了十幾、二十年也不會消失。練舞的時候,記住左腳右腳、前前後後的舞步是陳述性的記憶;舞林高手在表演的時候,靠的就是程序性的記憶了。

壓力如何影響記憶

那麼,壓力對於記憶力的影響又是如何?輕度、短暫的壓力有助於提升記憶力,這正和我們的直覺一致,壓力的確會讓我們提高警覺、集中注意力。交感神經系統不但間接提高大腦海馬迴活動,也增加了麩胺酸(glutamate)的產生,麩胺酸對於記憶是有直接助力的。

不過,長期的強大壓力對於記憶力的影響是負面的。在壓力之下,身體會分泌糖皮質激素,大量糖皮質激素對大腦海馬迴是有害的,糖皮質激素會讓神經細胞間的連結受損,減少新神經細胞的產生,甚至死亡。這句話表面上有些矛盾,因為按照上面的說法,在輕度短期壓力下,小量的糖皮質激素對海馬迴有幫助,但長期強大的壓力狀態中,大量的糖皮質激素對海馬迴則是有害。


想必各位讀者身邊一定也有很多這樣的人 : 平時工作忙起來像一尾活龍,感覺上好像不需要睡眠、也不會感到疲累,一旦閑下來就開始渾身是病,這裡痛那裡痛。唸書的時候,為了應付考試,總是能在短時間內將課文強記背下,但一考完就全部忘光光,其實這些現象全都跟壓力有關,看完劉炯朗博士的介紹,這下大家應該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了吧。不過,站在健康的觀點上,短暫且正向的壓力,可以讓工作變得有效率,運動成績更突出,然而,壓力是個雙面刃,長期處於重大壓力之下,久而久之對身體及精神方面產生的影響,可不是吞一堆保健食品就可以回復的,健康的身心靈,就是一個平衡的狀態,千萬別讓自己長期處在龐大壓力之下,要懂得適度調節,找出紓壓方法,才是身體保健之道。

arrow
arrow

    小飛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