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220932201778.jpg  

 

 

 

新生命的到來是全家人的喜事,但是部分產婦可能會因突增的負荷與壓力而適應不良,導致產後情緒障礙,嚴重的演變為所謂產後憂鬱症,甚至產後精神病。這些精神疾病嚴重性不同,有些根本不用治療就會痊癒,但有些嚴重案例卻往往造成人倫悲劇。這些悲劇社會新聞時有所聞,也成了產婦成功克服生產風險之後,另一個在為人父母的路上需要跨越的障礙。

產後精神疾病依其程度不同分為 : 

產後沮喪 (Postpartum Blues)

生完小孩後,因生活狀態改變,大約六到七成的產婦可能會有沮喪感。難過1-2天是每個產婦多少都會有的,稱不上疾病,頂多只是一種「暫時情緒狀態」,只要努力適應,配合有效的支持系統,其實並不需要特別治療,通常只要3-10天沮喪感就會消失。

產後憂鬱症 (Postpartum Depression)

持續的情緒低潮需要時間適應改善,但若狀況持續惡化,將會嚴重打擊產婦在照顧孩子上的信心,想法也會變得負面悲觀,日常生活作息受到影響,注意力無法集中,食慾減退、失眠,加上產後體力較差,無法好好休息的情況下,健康也會跟著惡化,因為缺乏照顧孩子的信心,於是產生罪惡感,照護孩子的品質也隨之降低,失去與身邊親人互動的能力,甚至是照顧孩子的能力。

如果出現上述情況時,就必須積極治療,透過專業人員的心理諮商或是藥物治療。若放任低潮情緒不管,症狀可能會持續幾個月,甚至半年一年,家庭功能的運作受到破壞,產婦失去自我能力的肯定,對於日後的職場及家庭生活適應不良,對孩子未來的影響更大,可能會造成孩子各方面發展遲緩、情緒障礙,甚至出現親子關係問題、兒童行為問題..等。

產後精神病 (Postpartum Psychosis)

從產後憂鬱發展到產後精神病的機率即低,多半是遺傳導致或是產婦生產前就有憂鬱症病史。典型症狀會有情緒激動不穩定、失眠、產生幻覺、幻聽,或是產生罪惡的妄想,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自我傷害、自殺,或是攻擊孩子的舉動。這種情況下,心理諮商效果有限,需要配合精神科藥物或以電痙孿療法介入。

 

產後沮喪

(Postpartum Blues)

產後憂鬱症

(Postpartum depression)

產後精神病

(Postpartum psychosis)

 機率

60-70% 10-15% 0.1%
 好發時間 產後3-4天內 產後4週內 產後4週內
 病程 通常3-10天會消失 症狀持續數週或數月 症狀持續數週至數月
  症狀

情緒低落

易哭

焦慮、暴躁

悲傷難過

強迫意念

睡得多或睡不著

吃得多或是吃不下

行為動作變得急躁或遲緩

很難做判斷、很難做決定

對事了無生趣、無助感

強烈罪惡感或自殺念頭

情緒激動不穩定

失眠、哭泣

個性行為改變

出現幻聽、幻覺或妄想

          圖表來源 : Care 健康誌7月號


產後憂鬱症的原因

產後憂鬱症的成因除了為人父母的壓力(外因)之外,遺傳、躁鬱症病史及荷爾蒙劇烈的變化(內因)也是原因。

別以為產後憂鬱症只會發生在那些家庭支持功能不健全的產婦身上,事實上,有許多產後憂鬱症的真實案例是發生在所謂的幸福家庭 : 先生細心愛護、公婆處處支持、娘家事事幫忙 。

當產婦長期處於過度自我壓力下,就很容易導致產後憂鬱,因為突然離開職場的不適應,或是哺育母乳過程不順利,都可能產生導致產後憂鬱症。治療產後憂鬱症與重度憂鬱症在藥物治療上類似,但哺乳的母親必須先考量藥物對孩子的影響。在心理治療方式上兩者則略有不同,產後憂鬱症的心理成因可分為外因性及內因性,若是外因性的原因,只要病因消失,情況就會改善,但外因性又常常會誘發內因,所以在診斷上要考量的面向很多。心理治療上,主要是協助病患得到家人的支持並分擔育兒工作。

而產婦體內缺乏Omega-3必需脂肪酸也可能是誘發產後憂鬱的原因之一,有研究顯示,新手媽媽血液中的omega-3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尤其是孕期最後三個月,此時胎兒的大腦會增加三倍大,如果母親無法攝取足夠的omega-3,胎兒就會直接從母體裡掠奪,包括母親的大腦,若產婦以母乳哺育嬰兒,體內DHA的值就會更低,造成產後憂鬱的風險也就更高。

應特別注意的是,重度憂鬱症是會復發的疾病,發作一次,有五成會再發;發作第二次,有七成會再發;發作第三次,會有九成再發,但如果保護的因素夠強就不容易發病。

生物性/內因性

 遺傳、有精神病家族病史

 生產前有憂鬱症/躁鬱症或經期前緊張病史

 荷爾蒙突然大降,或接受不孕症治療者,體內高荷爾蒙濃度突降

 因懷孕而停止原本精神科藥物使用

非生物性/外因性

 懷孕中鬱

 突然懷孕、未婚懷孕

 有早產、流產經驗、小孩產檢時有問題

 產後問題

 生產不順利、產後併發症、身材變形

 母乳不夠、孩子不健康或是難帶

 婆媳之間觀念有差、家人鄙視

 其他

 經濟負擔讓產婦身體還沒復元就必須工作

 找不到人手而使婦女離開職場

 家人突然過世

 藥物誘發,如安非他命、酒精、安眠藥

圖表來源 : Care 健康誌7月號

至於要如何預防產後憂鬱 ? 以下是小編為各位讀者整理的資訊,節錄自Care健康誌7月號文章,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儘量維持健康的生活狀態

多一個成員,不代表就要放棄原有的生活,媽媽必須維持對健康有益的生活狀況與活動,不要為了孩子廢寢忘食,也別忘了安排夫妻獨處的時間與空間。小孩值得有個健康的媽媽,媽媽也值得享受她們的人生,如何學會安排健康有益的親子生活,才是思考的重點。

學會釋放,找尋社會支持資源

不同年代有不同年代所須面對的問題,過去一個媽媽帶3、4個孩子的堅強情景已不多見,好強、完美主義的媽媽不該再以「為母則強」這種觀念束縛加諸在自己身上;養兒育女的壓力也不該獨自承受。當產婦發現自己體力及精神已無法負荷,或專注力及判斷力出現問題時,一定要設法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及身邊親友的協助。

先生的正向支持

小孩是兩個人的事,工作打拼不應該是男人的藉口,懷孕或產後復元期也不代表女人就會變得不可理喻。一個好男人必須懂得觀察與傾聽,適時給予正向支持,保持良好溝通,主動幫忙做家事,以及一同學習育兒資訊,才能有效舒緩另一半的情緒低潮;同時,善用基本語言動作,如擁抱、親吻,有時勝過語言上的安慰,亦可嘗試從對方的立場想事情,體恤媽媽的辛苦及協助鼓勵釋放情緒。而對於心理上最常遭到嚴重孤立與挫折的未婚媽媽,另一半更是要小心謹慎處理伴侶與家人的關係以及其所面對的壓力,避免讓對方鑽牛角尖。

認識自己的性格,彈性發揮所長

處理當下的事務,應該學習認識自己性格的特質,有彈性地在適合的場合發揮其優勢。像認真努力就可在職場強烈發揮,但在哺餵母乳這件事上頭就不是努力就有的,會因人而異,強求不來。

學會接受、體恤家人的善意

事情有三種,一種是自己可以完成的,一種是請別人幫忙可以完成的,最後一種就是任何人都完成不了的,第一種就自己做好,第二種就請人幫忙或接受人幫忙(先生、家人及醫師),第三種就是要去接受,再去想辦法解決。現在接受家人的幫忙,讓自己養健康,將來才能換你回饋家人,這就是家人。懂得放手,才能留得青山在,千萬不要因為過度執著而讓家庭資源流失。

不要恐懼,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

協和婦女醫院副院長許博智表示,感到憂鬱時,就要趕快尋求醫療與心理衛生協助,讓醫生幫你拿下墨鏡看世界,就可以加快恢復的腳步,不要因為害怕,長期拖著而破壞社會常軌、失去工作機會,導致家庭關係破裂、影響家庭成員心智健康。


小編平常閱讀很多的書籍,也瀏覽很多的網路文章,常常可以看到許多鼓勵產婦哺育母乳,強調母奶的營養及好處,坊間也有很多團體利用媒體及各種公關活動、名人代言來鼓吹母奶的優點。其實母乳真的有很多的優點,但餵母乳只是選項的一種,若考量產婦體質、健康狀況或是服藥因素,母奶不見得是較佳的選擇,但這類的輿論卻常常給新手媽媽許多無形的壓力,包括不餵母奶親子關係會疏離、哺乳是母親的天職、配方奶營養不足,應盡其所能餵母奶...等,媽媽忍受懷孕期的不適及生產的痛苦,學習照顧孩子的期間也難免會受到挫折,若再以餵母奶來評斷一個母親是否稱職,實在太嚴苛,畢竟媽媽並不是餵奶的工具,在體能與精神相對脆弱時,旁人無心的話是很容易讓媽媽心碎的。

許多因為患病需要服藥的媽媽,在這樣的壓力下只能放棄服藥繼續餵母奶,讓健康更加惡化,或是奶水不足時,無法給小孩足夠營養,這時家人若再一旁火上加油,媽媽肯定不會太愉快。再加上餵孩子的重擔整個落在母親身上時,每3-4小時就得起床餵奶,還得忍受乳頭疼痛、汗流浹背,而很多爸爸便理所當然認為餵奶是媽媽的事,沒有同理心又不懂得體貼,媽媽心情也是好不起來的。

其實,退一萬步想,餵母奶會讓親子關係更親密,但這種親密感只有母親獨享,餵配方奶則是可讓父親一起分享,這樣看也並非純然是壞事。

不管是親人、民間團體、醫護人員,不管出發點是不是善意,如果大家都能把餵母奶或是配方奶的選擇權讓給母親,並給予尊重,也許大部份外因性的產後憂鬱就會不藥而癒了。

重要的是,媽媽得先學會自我調適,建立克服生活困難的信心, 清楚明白自己身為母親的不可推卸的職責。而家人,特別是最親近的、正在照料著母子的父母、公婆和丈夫,也要以同理心理解產婦所承受的產後痛苦和煩惱 。

最後,一定要吃得營養、吃得好,把自己照顧好了,才能養育健康的下一代。


arrow
arrow

    小飛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