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保健食品九年多了,越是了解這個市場,越令人覺得膽憻心驚。
一直相信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但事實證明,很多的消費者卻是盲目,
無怪乎,國人一年吃掉800億的保健食品,
健康卻沒有提昇,反而是身體吃壞的、需要洗腎的一堆。
市面上的保健食品那麼多,消費者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什麼樣的保健食品絕對不能買?
(一)成份標示不清不楚
很多市售產品,特別是網路上販賣的保健食品,
對成份含量標示不清,或是根本沒標示,這種產品,不要買!
隱惡揚善,人之常情,廠商當然也知道這點,
成份標示不清,代表廠商一定在隱瞞什麼。
網路上這種商品很多,當你找不到營養成份的正確含量時,不要買。
比方說,你想買維他命B群,產品說明寫了含B1、B2、B6等,但卻沒標明劑量,
通常這種產品的劑量一定偏低,這也是廠商為了降低成本慣用的技倆。
更不用說,有的保健食品裡還添加了對人體不好的東西,
比方說防腐劑、糖份、人工香料、或是鈉鹽含量過高等。
消費者一定要小心注意,若你看不到相關資訊,不要買。
(二)產地標示不實
很多廠商會在保健食品的名稱上,冠上國名,
比方說:加拿大魚油、挪威○○、德國xx、美國、日本、英國、澳洲等,
消費者不明究理,常常會因為產品名稱就認為是國外原裝進口。
這種產品名稱上有國名的,消費者一定要睜大眼睛,仔細分辨,
該產品的製造地、包裝地在哪?
很多廠商的產品,其中一項原料從國外進口,但實際上的製造地、包裝地都在台灣,
但產品卻掛著美國、英國等字樣,這種誤導消費者的作法不是很誠實。
會在品名上面作手腳的,難保也會在其他地方偷工減料。
前幾個月,更有某廠商被員工踢爆,明明在台灣生產卻謊稱美國原裝 (新聞連結) ,
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產品,不要買!
(三)過於便宜的
一分錢一分貨,很多廠商用便宜的東西釣消費者上鉤,而許多人也的確買單了。
三聚氫胺、和塑化劑事件,都是廠商想要Cost down長期下來的結果,
其中不乏知名大廠也中標了。一昧地想cost down,就會有人挺而走險。
所以,太過便宜的保健食品,不要買!
保健食品的價值,有時不能只從售價來判斷,
「最貴的保健食品,是吃了沒效、甚至還會傷身體的保健食品。」
(四)台灣製,考慮一下
不想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台灣製的廠商還是有認真負責的好產品。
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現行法規制度的不健全,這是非常基礎的管理問題。
目前的衛生署,沒有任何制度管理國產的保健食品,
就像你今天想開一家早餐店一樣,開門就可以做生意了,
沒有什麼衛生法規要先通過符合,沒有一套標準程序可供業者參考遵守,
包裝的容器耐不耐熱、杯子是不是GMP工廠(符合衛生條件)生產出來的,
甚至於洗碗水多久要換一次,這些影響食品安全的種種,並沒有任何的規範,
那麼現在靠的是什麼?業者自律。
「業者自律」,有用嗎?有用的話就不會出那麼多事了。